摄影:钟庆 刘廷林
12月18日上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四川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承办的“新汉学计划”中外博士生国际中文教育专题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四川大学顺利召开。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高伟,四川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来华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蒲诗璐等出席并致辞,来自韩国、美国、喀麦隆、埃及等5个国家的外方嘉宾也发表了对工作坊的视频祝贺。四川大学南非籍留学生郭昕慈作为“新汉学计划”的博士生代表也在开幕式上发言。开幕式由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雷莉主持。
姚乐野副校长在致辞中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信任表示了感谢,对所有嘉宾和工作坊参与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向与会成员介绍了四川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提出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讲全、讲真、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之问,希望参会者能充分借助语合中心搭建的重要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宋永波副书记对“新汉学计划”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本次工作坊是2022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暨交流周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外青年博士生风貌的舞台,希望中外硕博研究生通过深度交流、同台切磋,打开中文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局面,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蒲诗璐副处长对入选本次工作坊的同学表示了祝贺。她介绍了四川大学开展留学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本次工作坊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希望与会者充分讨论、开阔眼界、增长本领。
高伟院长向出席本次工作坊的嘉宾以及为本次工作坊的顺利举办付出大量心血的筹备组表示了感谢。他强调,近年来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各方面发展迅速,正朝着建设一流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不断努力。他鼓励参会者大胆交流,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生力军。
韩国又松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甘瑞瑗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吴伏生教授、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院长魏朴教授、喀麦隆教育部中等教育部汉语教学全国督查佳妮博士、埃及爱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伊斯拉教授等作为外方嘉宾对本次工作坊的举办表示了祝贺。伊斯拉教授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是让世界先读懂中国,读懂正在日益进取的中国精神,因此积极推进“新汉学计划”,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汉语教师、青年汉学家等高端人才,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本土化诠释。嘉宾们希望本次工作坊能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互通互鉴,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积极力量。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代表郭昕慈在发言中,首先感谢语合中心搭建的“新汉学计划”项目平台,使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得以无后顾之忧地来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相信,由四川大学承办的本次工作坊为国际中文教育硕博研究生提供了汇报研究成果的优质平台,参与者们一定能收获满满。
开幕式后,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李宝贵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等国际中文教育相关领域专家分别就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重点、热点问题做了大会报告。
崔希亮教授从事业和学科的角度,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涵盖的各层次研究课题,对每个层面包含的辖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并深刻探讨了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与“不变”都是为了服务国际中文教育这一终极目标的,工具层面之变与目标层面之不变形成张力,共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
郑艳群教授围绕“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中文教师发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她认为在目前数字转型的大时代大背景下,没有一个行业或个体可以独善其身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面临数字化赋能国际中文教育时代,教育技术素养在国际中文师资培养中所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教育信息化也是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李宝贵教授借助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中文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分布特征、纳入方式及纳入过程中的制约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汉语的需求各异,因此汉语教学应倡导“因地制宜”“一国一策”的理念。适度推进汉语纳入方式多元化、当地化发展,减少纳入焦虑,降低文化折扣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对象国主动接纳和积极推进汉语教学的热情,进而探寻助力汉语平稳纳入更多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效方略,推进汉语国际传播行稳致远。
海路教授从核心期刊论文的发文情况入手,细致、精确地分析了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核心作者、核心机构、学科合作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应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的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影响;其次应立足于教学实践,推动国际中文教学的本土化进程。
雷汉卿教授则立足于《汉语大字典》的修订这一重大工程,介绍了新时代该字典修订的主要原则与方式,并对其在夯实国际中文教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阐述。五位专家以多元化的视角、多样化的手段,聚焦国际中文教育的不同议题,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工作坊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主题,共设“中外语言文化和教育的比较研究”“海外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与国际文化传播”“汉语本体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五个平行论坛。工作坊共收到来自23个国家硕博研究生的121篇投稿,经专家评审遴选出71篇参会论文,其中33篇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外国留学生投稿(新汉学计划的21篇)。除参会者外,另有100余名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与硕博研究生旁听了本次工作坊。
第一分论坛围绕汉外语言文化对比展开讨论。来自6个国家的15名硕博士研究生分别探讨了唐诗翻译为印尼语应该追求韵律美,汉泰语音系统差异及教学,中阿死亡委婉语,汉语与斯瓦希里语问候语,老挝学习者汉语比较句习得,汉印颜色词等问题,丰富了我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细节的认识,深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第二分论坛围绕海外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中国、俄罗斯、喀麦隆、约旦、加纳、尼日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14名硕、博士生进行了报告。其中报告人喀麦隆教育部的佳妮博士发表了题为《喀麦隆中等阶段汉语教学的挑战》的报告,她指出了该国目前中学汉语教学存在的“三教”问题,以及教育部门针对问题实施的对策,特别是在教育技术和汉语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并谈到未来仍需努力的方向,这从国家教育管理层面为我们厘清了当地汉语教学整体情况,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理解发展趋势,也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气象。
第三分论坛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议题展讨论。来自中国、美国、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的14位同学就信息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论文,探讨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远程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元宇宙”视域下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教材数字化研究,二语学习的“游戏技术”应用等热点课题。
第四分论坛围绕跨文化传播、汉文化特征、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等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展示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素养,研究视野开阔,紧密结合当代话题,体现了当代青年学人锐意进取、思想活跃的风采。其中来自伊朗的新浪同学提出用“归因”理论研究汉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和学习动机,体现了较高的理论分析能力;来自法国的狄西蒙博士则利用空间理论分析了中国地下嘻哈音乐文化。他发现中国嘻哈音乐存在着缺乏地域文化支撑的问题,同时两代嘻哈人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上各持不同的态度,同时,中国嘻哈音乐也有着积极的发展趋势。
第五分论坛围绕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语本体研究展开讨论。来自6个国家的15名硕博士研究生分别就“把”字句宾语属性明确性与焦点的关系、毛里求斯学生汉语单元音习得特征、北疆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口语产出能力、日本留学生语气词“呢”的习得偏误、多模态话语分析背景下的修辞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拓展了学界对于汉语本体问题的认识,也强化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本体基础。
工作坊共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其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中国许丽嫱的《面向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远程教学研究》获得一等奖;来自清华大学的韩国学生史惠善的《基于CRITIC权重法的国际文言文词汇排序研究初探》和来自喀麦隆教育部佳妮的《喀麦隆中等阶段汉语教学的挑战》获得二等奖;来自四川大学南非学生郭新慈的《论“把”字句宾语属性明确性与焦点的关系》,来自厦门大学法国学生狄西蒙的《中国地下说唱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一个空间理论的视角》,来自复旦大学印度尼西亚陈衍宏的《浅论唐诗印尼语译文中的韵律问题——以周福源译文为例》分别获得三等奖。
“新汉学计划”中外博士生国际中文教育专题工作坊是一个持续的项目,发起于2021年,首届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今年第二届开始新增了西部地区的四川大学、中部地区的武汉大学以及东部地区的吉林大学。